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我与北理工的故事】——郝世钧

【我与北理工的故事】——郝世钧

我叫郝世钧,是首届双培计划学生,2019年毕业,本科原籍校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15年高考结束的我考上了我的母校北信科,对每位学子来说,高考的意义重大毋庸置疑,甚至影响未来的发展。虽然北信科也是一所优秀的本科院校,但我心里多少有些落寞与不甘,然而大学期间两次重要的转折点确也改变了我的心态,一是加入了双培计划,二是遇到了像“家”一样温暖的北京学院。

作为非京籍学生,我很幸运地赶上了首批双培计划的补招,来到了这所有着鲜明军工特色的院校北京理工大学。在“3+1”培养模式下,初入北理工,可以说是大学生活的真正开始。我们以“插班生”的身份与本校的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享受和他们一样的课程资源,经历一样难度的考试,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除了学号我们与本校生没有什么不同。我与刚开始的大多数人的心理一样,赞成这种不区别对待的方式,坦然接受与之相关的一切。

在北理工,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同时享受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这些是双培计划带来的优惠。但是只有好处没有风险的事世间少有,有利就有弊,现实中双培计划的学生其实有些吃力,事半功倍这个词语可能不太适合我们大多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事倍功半,挣扎的时候还真希望有人能够帮一把。现在想来,我们应该早点遇到北京学院吧。

在北理工的第一年学习,起初我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甚至没有在乎相差的六七十分,我选择以傲慢与偏执回敬傲慢与偏执。我是一个不太擅长社交的人,交际圈不大,时常有些枯燥地待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复习课程、看看小说。我自知这样的生活算不上充实和乐趣,但也没有虚度光阴,陶醉在这样的自我安慰中不知不觉结束了大一生活的大半程,这样的时光却让我想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常以自我勉励的一句话---时间即成果,有时不免让我心生疑问:这样看似勤奋的用功,是否是另一种懒惰与逃避,逃避对大学生活的细致规划,逃避认识更多的人,这种纠结的心情只能借李商隐的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来表达。也许困惑就是解药,我们都会在困惑中成长。《阿甘正传》教给了我很好的道理---当你感到迷茫时,可以像阿甘一样全力以赴地做好当下的事。虽然我放弃了追求一些东西并且经历了一个很笨的过程,但幸而让我在学习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使得大学后三年的学习没有那么吃力。

2016年,也就是我在北理工生活的第二年,学校成立了北京学院,集中管理双培计划的同学,帮助我们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一般看来这对我们是好事,但是起初我们大多数人却是有些抵触和质疑心理,认为区别对待可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份更加敏感,并且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管理凝聚力可能不强。但是北京学院还是顶着压力成立了,而且很快就获得了我们的认同,在后来的几年里,北京学院的每一个学生都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北京学院大家庭。与这个大家庭从相遇到相知,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我时常因自己是北京学院的一员而骄傲,更因成为北京学院第一批党员而骄傲,这里留给我太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与北京学院的故事也就此开始。

学院成立初期比较艰难,只有两个年级加起来不到三百人。记得成为预备党员之后,我第一次开始做学院的学生工作,担任学生会的副主席,但我只有在科创协会做干事的一点经验,凭着热情还是扛了下来,半年下来,工作做的差强人意。很多次想到过放弃,一方面是担心没有精力学习,另一方面是怕辜负老师们的信任,但一句“我抗不下来”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和当初迷茫的时候一样,开始怀疑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想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只能再一次选择以傲慢与偏执回敬傲慢与偏执。现在想来,这种经历教给了我情怀与担当的价值,我们选择坚持那些不为什么而坚持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担当,因为自己深感这种担当的价值,是一种情怀。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怀与担当在北京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身上比比皆是。

去过陕西延安进行社会实践、在河北正定以及山西吕梁参加过党日主题实践活动,参加过学校的海外计划“日本京都”短期访学项目、学院组织的美国“创新思维训练营”项目等,在这里我得到了很多拓宽自己视野的机会。后来这些成为了学院经常组织的项目,为的是让北京学院的每一位学生都至少有一次社会实践经历或出国短期交流的机会。

为了保证北京学院学生在北理工的健康成长,院长多次强调,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所以不能放弃关注每一位同学。结业的时候,140人只有5个人因为学分不够未能按时拿到结业证书,我们都明白,这背后是学院领导和老师呕心沥血的努力和付出,一次又一次挽回了在挣扎边缘的同学。想起我们结业典礼那天,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刘霄代表市教委向我们提出的“三情”: 追逐梦想,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不辜负北京市、市属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广大老师的殷切希望而勤奋努力,成长成才的情义;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学会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情趣。在北京学院的日子里我想我们或多或少已经感染上了,相信每一位毕业的学子不会忘记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的情义。

就像院长和书记时常跟我们讲的,北京学院这块招牌能不能延续壮大下去,关键在于现在和未来每一位北京学院的学子,我也相信,现在的北京书院因为现在的我们与将来的你们能够越来越好!